農(nóng)諺說:“一粒入土,萬粒歸倉”。那么,作物是吃什么養(yǎng)料長大的呢?人們通過反復(fù)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有17種元素是作物生長所必需的。其中,碳(C)、氫(H)、氧(O)、氮(N)、磷(P)、鉀(K)、鈣(Ca)、鎂(Mg)、硫(S)等9種元素需要量大,可占植株干重的千分之幾到百分之幾,稱為大量元素;鐵(Fe)、硼(B)、錳(Mn)、銅(Cu)、鋅(Zn)、鉬(Mo)、氯(Cl)、鎳(Ni)等8種元素需要量少,只占植物干重的千分之幾到十萬分之幾,稱為微量元素。這些必需營養(yǎng)元素,雖然在植株體內(nèi)的含量有多有少,但各有其獨特作用,彼此不能替代。
那么,作物生長發(fā)育過程中所需的養(yǎng)分從何而來呢?研究表明,作物需要的氫、氧主要來自水(H2O),碳則來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(CO2)。氮、磷、鉀、鈣、鎂、硫、鐵、硼、錳、鋅、銅、鉬、氯、鎳等元素一般可由土壤供給。然而,作物對氮、磷、鉀需要量大,而土壤的供應(yīng)量往往不能滿足需要,通常要增施氮、磷、鉀肥。所以,人們把氮、磷、鉀稱為“肥料三要素”。鈣、鎂、硫雖然也屬于大量元素,但這三種元素在土壤中含量較多,一般也能滿足作物生長需要。當(dāng)然,在缺少時也需施用。至于微量元素,由于作物對它們的需要量少,一般土壤中的含量已能滿足要求。不過,隨著作物高產(chǎn)、優(yōu)質(zhì)品種的種植和氮、磷、鉀肥料用量的增加,作物微量元素缺素癥也日益增多,如缺硼引起棉花“蕾而不花,花而不鈴”、油菜“花而不實”、蘿卜“黑心病”、芹菜“莖裂病”、蘋果“縮果病”、柑橘“石頭果”、油橄欖“多頭病”、菊花“掃帚病”、唐菖蒲“葉焦病”等;缺鐵引起玉米新葉失綠發(fā)白,梨樹枝尖葉片脈間失綠出現(xiàn)“頂枯”、桃樹“白葉病”、蘋果新梢頂端葉片黃白化,出現(xiàn)“梢枯”,梔子花、杜鵑幼葉失綠黃化等;缺鋅引起水稻“倒縮病”、菠菜“黃化病”、蘋果“小葉病”、柑橘“綠肋黃化病”等;缺銅引起小麥葉尖干卷及穗不實、花椰菜“開裂病”等;缺錳引起小麥“褐線黃萎病”,美洲山核桃葉片形成“鼠耳”等;缺鉬引起花椰菜“鞭尾病”、柑橘下端葉片形成杯狀或筒狀等。因此,要對癥下藥,補施相應(yīng)的微量元素肥料,才能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?,F(xiàn)將作物所需養(yǎng)分來源歸納在圖1中。
圖1 作物養(yǎng)分來源示意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