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牡丹

專題簡介
“白茶家族”主要生活在福建省,有芊芊素女的白毫銀針,有柔情婉約白牡丹,有暮年雍容爾雅的壽眉。
白牡丹,因其外形得名,干茶一芽一二葉,芽葉連枝成朵,像綻放花蕾的牡丹,加上綠面白底,綠葉夾銀色白毫,故稱“白牡丹”,有“青天白地”之稱。加工工藝不揉不炒,只有萎凋和烘干兩道工序,湯色杏黃或橙黃,滋味鮮爽。即兼具了銀針的清鮮毫香和壽眉的甘甜醇厚。
白牡丹
1922年創(chuàng)制于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鄉(xiāng),福鼎、政和、松溪等縣及臺(tái)灣省有少量生產(chǎn),歷來銷東南亞各國。白牡丹采用一芽二葉初展嫩梢制成,綠葉夾銀白毫心,以葉背垂卷、形似花朵而得名。葉色面綠背白,稱之為青天白地。葉脈在萎凋過程中變紅,夾于綠葉白毫之中,因而有“紅裝素裹”之譽(yù)。因鮮葉采自不同茶樹品種,成茶品質(zhì)也有差異。采自大白茶品種者,稱大白


白牡丹
產(chǎn)于馬頭巖水洞頭,生長地段處巖石環(huán)抱的小盆地,倚巖而生。屬灌木型,中葉類,早芽種。樹姿披張,分枝密。葉片呈水平狀著生,葉形長橢圓,葉面隆起,葉身平展,葉肉厚,葉色綠,富光澤,葉緣波狀。產(chǎn)量較高,制成烏龍茶,品質(zhì)優(yōu)異。


白牡丹
花朵形白茶之一。1922年創(chuàng)制于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鄉(xiāng),福鼎、政和、松溪等縣及臺(tái)灣省有少量生產(chǎn),歷來銷東南亞各國。白牡丹采用一芽二葉初展嫩梢制成,綠葉夾銀白毫心,以葉背垂卷、形似花朵而得名。葉色面綠背白,稱之為青天白地。葉脈在萎凋過程中變紅,夾于綠葉白毫之中,因而有“紅裝素裹”之譽(yù)。因鮮葉采自不同茶樹品種,成茶品質(zhì)也有差異。采自大白茶品種者,稱大白;采自小葉種(菜茶)者稱小白;采自水仙品種者,稱水仙白。白牡丹于4月初采制,鮮葉要求“三白”,即嫩芽、初展第一葉、第二葉均密披白色茸毛。制法分萎凋與干燥兩個(gè)工


白牡丹
白牡丹綠葉夾銀色白毫芽,形似花朵,沖泡后,綠葉拖著嫩芽,宛若蓓蕾初綻。于20世紀(jì)20年代首創(chuàng)于建陽水吉,現(xiàn)主銷港、澳地區(qū)及東南亞等地。白牡丹的品質(zhì)特點(diǎn)是:外形不成條索,似枯萎花瓣,色澤灰綠或暗青苔色;沖泡后,香氣芬芳,滋味鮮醇,湯色杏黃或橙黃,葉底淺灰,葉脈微紅,芽葉連枝。白牡丹白牡丹茶湯白牡丹葉底


白牡丹的故事
福建省福鼎縣一帶盛產(chǎn)白牡丹茶,這種茶身披白茸毛的芽葉成朵,宛如一朵朵白牡丹花,有潤肺清熱的功效,常當(dāng)藥用。傳說這種茶樹是牡丹花草變成的。在西漢時(shí)期,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,清廉剛正,因看不慣貪官當(dāng)?shù)?,于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。母子倆騎白馬來到一座青山前,只覺得異香撲鼻,于是便向路旁一位鶴發(fā)童顏、銀須垂胸的老者探問香味來自何處。老人指著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說,香味就來源于它。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,便留了下來,建廟修道,護(hù)花栽茶。一天,母親因年老加上勞累,口吐鮮血病倒了。毛義四處尋藥,非常疲勞地睡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