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山黃茶霍山黃芽霍山黃小茶霍山黃大茶
專題簡介
霍山黃茶根據(jù)茶樹鮮葉的成熟度主要分為三類:黃芽茶、黃小茶和黃大茶。
黃茶加工工藝大致可以歸為:鮮葉→攤放→殺青→悶黃→干燥,其中悶黃是黃茶獨特品質形成的關鍵工序,是在制葉在濕熱條件下發(fā)生熱化學變化,使成品干茶、茶湯和葉底均表現(xiàn)出“三黃”特征——色黃、湯黃、葉底黃。
霍山黃芽
產(chǎn)于安徽省霍山縣。因舊時霍山隸屬壽州,又稱“壽州黃芽”。1971年定型為半烘炒型的芽茶。主要產(chǎn)于霍山縣的大化坪、金雞垱、金山頭、烏米尖和漫水河的金竹坪等地。品質特點是芽葉細嫩多毫,形似雀舌,品分三等。主銷安徽合肥、蚌埠和六安以及北京、山東、江蘇等地,還有少量出口,4月下旬開始采摘,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。制法分殺青、毛火、堆放、足火、堆放、揀剔、復火等工序。


霍山黃芽
芽形黃茶之一。產(chǎn)于安徽省霍山縣。因舊時霍山隸屬壽州,又稱“壽州黃芽”。1971年定型為半烘炒型的芽茶。主要產(chǎn)于霍山縣的大化坪、金雞垱、金山頭、烏米尖和漫水河的金竹坪等地。品質特點是芽葉細嫩多毫,形似雀舌,品分三等。主銷安徽合肥、蚌埠和六安以及北京、山東、江蘇等地,還有少量出口,4月下旬開始采摘,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。制法分殺青、毛火、堆放、足火、堆放、揀剔、復火等工序。殺青分生鍋和熟鍋。生鍋起殺青作用,溫度稍高,熟鍋主要做形,溫度稍低,每鍋投葉量25~50克,炒時用竹絲掃把在鍋中旋炒,不時輕


霍山黃芽
霍山黃芽產(chǎn)于安徽霍山,為唐代20種名茶之一,清代為貢茶,后失傳,現(xiàn)在的霍山黃芽是20世紀70年初恢復生產(chǎn)的,主產(chǎn)區(qū)為佛子嶺水庫上游的大化坪、姚家畈、太陽河一帶,以大化坪的“三金一烏”(金雞塢、金山頭、金竹坪和烏米尖)所產(chǎn)的黃芽品質最佳?;羯近S芽的品質特點是:形似雀舌,芽葉細嫩,多毫,色澤黃綠。沖泡后,香氣鮮爽,有熟板栗香,滋味醇厚回甘,湯色黃綠清明,葉底黃亮嫩勻。霍山黃芽


霍山黃芽
產(chǎn)地特征:霍山縣位于安徽省西部邊緣,大別山北麓,境內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森林覆蓋率達75.1%,是國家級生態(tài)縣?;羯近S芽茶主要分布在700米以下的中山、低山地帶,終年云霧繚繞,土壤有機質含量高,呈微酸性,適宜茶樹生長。產(chǎn)品特性:茶樹品種為金雞種,葉色淺綠,芽色黃綠。外形挺直微展,芽頭勻齊肥壯,色澤黃綠鮮潤。香氣清香持久,湯色黃綠清澈明亮,滋味濃厚鮮醇回甘,葉底微黃明亮,勻齊一致。清光緒《霍山縣志》記載:“霍山黃芽之名已肇于西漢?!妒酚洝酚浭觥畨鄞褐接悬S芽焉,可煮而飲,久服得仙'”。唐《國史補》把霍山黃芽列為十四


霍山黃芽
霍山黃芽為歷史名茶,屬黃茶類。始于唐,興于明清。產(chǎn)于霍山縣。主產(chǎn)區(qū)位于東淠河上游大山區(qū)的金雞山、金竹坪、烏米尖一帶?;羯缴矫}在安徽省西部,與豫鄂皖邊境的大別山相接,主峰白馬尖海拔1774米??h以山為名,霍山縣境西南的大別山和霍山山脈,由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境,地勢南高北低。西南—東北走向的霍山與西北—東南走向的大別山呈劇烈轉折,習稱“霍山弧”。佛子嶺水庫以上“霍山弧”內的東淠河上游,為現(xiàn)時霍山黃芽主要產(chǎn)區(qū)?!盎羯交 毖鼗羯娇h西北、西、南、東南部邊境構成了山嶺相連的一道道屏障,形成外圍比中部腹地高,僅佛子

